新利体育新闻 分类>>

骑行天天像新利体育吴磊这样去上班爽死!

2023-09-30 04:20:5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从前两期的赛里木湖和伊犁,到最新一期的恰西,骑行视角的风和美景让人心生向往。离谱的是,骑行还给吴磊带来了新朋友——路上不认识吴磊的摩托车大哥,出于骑行的共同爱好也前来搭讪。

  现在,骑行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潮流。根据央视财经的报道,今年1月至5月,使用某地图骑行导航的人次同比增长了73%。想要get骑行这个同款也不难——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公路车、山地车,随时骑上都可以出发。但不少人可能还是会有疑问:如果通勤单程就要骑上一小时,身体受得了吗?赛里木湖太远,想在周末把骑行当休闲活动,有什么好去处吗?

  如果公司离地铁站比较远,不少人都会选择下地铁后再骑一小段共享单车。有的朋友则更“猛”一些,十公里的上班路全程骑行。我们找来了几位坚持骑车上班的朋友,对她们来说,骑车通勤虽然累,但更爽。

  在上海工作的耷拉从2018年就一直骑车上下班。单程9公里,路上有26个红绿灯,骑起来得花上一个小时。不过这也算快的,以上海的交通状况,8公里内的路程,山地车的速度通常只比地铁慢,比公交车、打车都要快。

  骑车带来的最明显的好处是省钱——骑车以后,耷拉的全年交通费大约是过去的六分之一。这是她20个月的码表,行程接近五千公里。粗略算一下,大概比乘坐(油动力)汽车减少了500千克碳排放。

  这是骑车的另一个隐藏好处——低碳,这个优点在全球升温的当下显得格外重要。骑行是仅次于步行的最为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:骑行过程不需要消耗化石能源,只要人吃饱了就能出发;0尾气排放,不会带来空气污染。

  在深圳的妙玉之前坐地铁上班,那会儿还是疫情期间,地铁的环境让她觉得越发压抑。她想要找一个新的出口,于是在去年4月买了单车,开始骑车通勤的生活。

  公司离家有10公里远,妙玉一开始要骑上1个小时。突如其来的巨大运动量让身体有些吃不消,到了第三天,她想着“放过自己吧,今天打个车去上班”,但最后还是咬咬牙踩上了单车。在路上,她不听歌也不听书,享受骑行带来的专注的感觉,把自己从一团混沌中解救出来。

  妙玉从华侨城文化创意园骑往深圳湾公园。现在骑车已经是妙玉日常的出行方式|小红书:@妙玉Mavis

  好像只要踩上脚踏板,骑行就不会辜负你。你可以在赶路的同时锻炼身体,还可以将路上不被遮挡的风光尽收眼底;风拂过肌肤时,日常被困于室内的打工人甚至还能难得地体会到自由。

  骑行有时候还会带来意外收获,在广州的万万就在骑行中做公益。除了通勤骑车,她还和志愿者骑车到公园做“世界呼吸日”的科普新利体育,呼吁大家关注尘肺患者。她的朋友还会骑行巡河,清理随地乱丢的垃圾,及时提醒河涌游泳的危险行径。

  如果没有专门的骑行道路,自行车就得和行人甚至机动车抢道,很不安全。有些骑行道路也过窄,只能两人并行,一旦有辆宽一点的电动车就会堵死。

  道路上也藏着一些骑行的安全隐患。万万上个月骑共享单车上班时,突然从车上摔了下来,爬起来才发现路面有个小小的坑洼。夜间照明不佳的路段,对没有车灯的骑行者来说也很危险。如果城市能够多建设、多改善适合骑行的道路,相信选择骑车出行的人会越来越多。

  另外,骑车可能是最“看天吃饭”的出行方式了。雨天不安全,太冷太热也不太适合骑行。相比北方,深圳一年四季适合骑车的月份比较多。但妙玉在骑车过程中,也明显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——去年夏天早上8点多出门时还不觉得热,而到了今年夏天,在同一时间段的温度已经热得不太适合骑行了。

  对于家住成都的小葵来说,还有意想不到的困难:路边摊实在太多啦,冰粉凉粉炸土豆,很难控制。

  除了通勤,骑行如今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假日休闲方式。并非所有的骑行都要追求远方的山川河湖,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也有不少适合骑行的地方。自行车不急不缓的速度,或许能让我们换个角度,重新认识生活的地方。我们请这几位热爱骑行的朋友,分享了他们所在城市(主要是城区)适合休闲骑行的路线。

  耷拉觉得上海适合骑车的地方不少:佘山周边骑车很不错,过了九亭以后就开阔又平整;闵行交大、紫竹科学园区一带的自行车道也特别好,以前看到过学校自行车队在东川路上训练。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徐汇到世纪公园这条路:

  沿途好吃好玩的地方很多,还能带车坐渡轮,浦东那几段特别好走又没什么车,春秋还有一路花花。

  有很多小小的咖啡店、烘焙店、小酒馆等,适合骑着共享单车随逛随骑。而且那一带比较堵车,骑着自行车飞掠过拥堵的车流,心里还是很爽的。成都挺适合骑行的,基本都有骑行道,机动车司机也很友好,会让行人、骑行者优先。

  环城百公里绿道也很适合骑行,可以扫辆共享单车骑行十几公里,也可以租一辆专业自行车,挑战骑完全程:

  这条环形碧道骑行一圈约7公里。岛上人少、车少,道路相对较宽,还有一座充满岭南特色的水墨园可供休息。

  在这里骑行可以看到广州塔,将江新城繁华的都市风光尽收眼底。特别是下班后在碧道上骑行,迎着江风,特别解压。

  华侨城文化创意园—深圳世界之窗—沙河西路—深圳湾公园—蛇口老街(骑行单程20公里)。一路骑行到深圳湾感受海风,眺望香港,天气好还能看一场晚霞。深圳本地人爱去蛇口老街,吃海鲜大排档或者吃各国的餐厅,印度菜、法菜、泰菜都有。

  可以环石岩湖环湖绿道、陌上花公园、青草排公园三个公园骑行,环骑30公里以内,骑行道路完善也适合小朋友骑行。骑完在公园随便找处草地和树荫就能休息,还能吃个野餐。

  海鲜街—大梅沙海滨公园—小梅沙公园,如果家离得近强烈推荐!沿海骑行,一路经过两个沙滩,适合环线骑行吃海鲜,也适合骑行后去海边散步晒太阳。

  我们也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吴磊,请他推荐一条北京市内的骑行路线。吴磊脱口而出的答案是:长安街!

  长安街是全国人民最自豪的地儿,我每次路过那儿,都情不自禁减速,看一会儿咱们伟大的。很开心,很自豪,很骄傲,而且白天去跟晚上去的感觉都不一样。

  如果要开始骑行,不必被价格昂贵的自行车和装备吓跑,共享单车也是很好的开始;也不必被刷速度、刷里程的风潮卷到,量力而行就好。出于安全考虑,骑得快的朋友最好还是备上骑行头盔。而且,千万不要在头盔上装任何装饰物——在头盔想要预防的那种事故中,这些小玩意的碎片容易扎进头部。

  其他的,就像吴磊说的:“骑车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,无论你骑什么车,开心骑就好了。”

  除去生产过程,骑行是一种完全0碳排的出行方式。我们在出行方式上的一个小小选择,其实对地球意义非凡。在气候变化危机下,个人减排的行动看似微不足道,但汇聚起来也是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力量。

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《2020排放差距报告》就曾指出,当前家庭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/3,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。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显示,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%,居民生活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。因此,减缓气候变化,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转变,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。

  今年极度炎热的夏天,给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《柳叶刀》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中就指出,当热指数超过33℃,发生中暑和热射病的风险会增加。2021年,我国人均每天有2小时不宜开展户外体育运动,广东地区则超过了4小时;如果这种趋势持续,2050年,广东的非安全户外运动时长会增加到7小时。

  清华大学蔡闻佳教授及团队的研究则发现,1986~2005年间,北京一年内平均热浪天数约为4天,2022年已经增加到15天左右;而在RCP8.5﹡高升温情景下,这一数字可能增加到40~50天。

  *为了对未来气候作出评估,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提出了四个温室气体浓度情景,即RCP(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,代表性浓度路径),按低至高分别为RCP2.6(低)、RCP4.5(中低)、RCP6.0(中高)和RCP8.5(高)|图虫创意

  想要控制全球变暖,现在正是关键行动期——如果能抓住机会共同努力,全球变暖仍有可能在未来20年内放缓。我们在这一刻的选择,将决定当前的环境,也将决定未来时代。

  我们可能是有机会拯救地球的最后一代人,而日常的衣食住行骑行,都可以是拯救的契机。

  除了骑行,自带水杯、垃圾分类、选择高能效家电等,也都是个人减排的行动。正如野生救援公益大使的吴磊所说的,哪怕早睡觉不熬夜、节省照明和手机电量的能源,其实也是一种环保。

  一切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而做的努力都是气候行动。只要有环保意识,你会发现,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低碳的解法。

  最近,国际环境保护机构野生救援(WildAid)携手公益大使吴磊,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中国环境报社联合发起“下一个气候行动你来定义” 公益传播活动,并上线了“气候行动灵感站”互动中心。在这里,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气候行动,解锁你的气候行动标签。

  吴磊也在活动现场体验了灵感站,在选择了自己的气候行动后,他获得了“气候行动弄潮儿”的达人卡片。你是哪一种气候行动达人呢?不妨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看看,并分享给你的伙伴们吧。

  在灵感站,你还能找到很多公众气候行动的实用指南。不论是居家生活,还是打工摸鱼,不同场景下都有好玩的气候行动可以参与。

  行动无分大小,努力就值得鼓励。气候行动离我们并不远,下一个气候行动,你来定义。

  感谢哒哒子和锤锤美、李小葵、@徒步万万、@妙玉Mavis 对本出的贡献新利体育新利体育新利体育

搜索